茅酒创始人王立夫-人物传记一
“酒以成名,城以酒兴”,作为酱香鼻祖茅台的故乡,茅台镇酿酒的基地是自然环境的馈赠,而从古至今茅台镇随处可见的烧坊,是酿酒人的勤恳,也是对古法技艺的传承。一切的一切造就了酱酒独特的韵味,诞生了早期三大著名烧坊“成义烧坊、荣和烧坊、恒兴烧坊”。
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,古有“川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”的写照,后期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催生了茅台镇兴旺发达的酒业市场,随后便有了“城西茅台村制酒,全黔称第一”名声。仁怀县大大小小的烧坊随处可见,而规模最大、酒质最好,销量最多的还属“成义烧坊、荣和烧坊、恒兴烧坊”三大烧坊,不仅生产出当时最受欢迎的“华茅”、“王茅”、“赖茅”酒,更是在改革开放后公私合营组建了当下世界第一白酒的“茅台酒”。

王立夫一茅台酒创始人(字泽履,1858-1931),世居仁怀县茅台村(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,历史上称为仁岸),祖父王振发(1793—1857)于清道光年间在茅台创办著名商号“天和盐号”经营盐业。茅台自古出好酒,王振发由于商业往来需要用酒宴请客商或送礼,在茅台村黑菁子(地名:茅台观音寺社区)创办了“天和号烧房”酿造当地人称的“茅台烧”宴请官绅和行商坐贾。
1915 年,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。民国政府农商部推荐的贵州茅合镇“荣和”“成义” 两家烧房生产的茅合酒,在展会上一举夺得金奖,荣膺“世界名酒”称号。其中王立夫 “荣和”烧房生产的茅台酒,史称“王茅”。20 世纪50 年代初,王姓、华姓、赖姓三个家族的烧房合并而成茅台酒厂,人们习惯称这三家烧坊为 “王茅”“赖茅”“华茅”。这“三茅”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产者,又是从清嘉庆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,在盐运、酿酒、图书出版等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、在整个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着较大影响的三个家族。其中,“王茅” 得风气之先,最早开创了茅台酒的辉煌。

仁怀民间传说:清嘉庆、道光时期,一位名叫王振发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,流落在茅台街头。一天夜里,有人路过张家店铺门前,看见柜台上睡着一个人,身上笼罩着一团奇异的光环。第二天,这人便将此事告诉了张家。张老板一听觉得十分蹊跷,但他随即决定收留睡在柜台上的王振发,并让他在店里作伙计。一天,一位从四川来的客人到张家投宿,攀谈中王振发得知,客人是为了送一封重要信件去云南路过茅台的,因天色己晚,不能继续赶路,只得投宿。机灵的王振发觉得事出有因,一边热情地招待客人,一边缠着客人问这问那,很快便从客人口中探知:贵州的食盐马上要涨价。王振发随即将此事告诉了张老板,并建议用定金把茅台镇上的盐全部收下屯集。贵州不产盐,主要依赖四川自贡井盐。自清乾隆十年(1745 年)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朝廷动工疏通赤水河后,茅台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。镇上盐仓鳞次栉比,食盐储量极大,全部买下“屯货” 不仅需要大量资金,而且存在巨大风险。但是,张老板毅然听从了王振发的建议,倾其全部家当将镇上的食盐买下库存起来。不久,贵州食盐价格果然一路猛涨,张老板的商业冒险得到了超乎寻常的丰厚回报。
王振发的商业秉赋在这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他似乎天生具备敏镜的洞察力,捕捉了转瞬即逝而又千载难遇的商业机遇,他建议用定金收购其它盐号的存盐,有效降低了“屯货” 凤险。慧眼识才的张老板决定:将独生女嫁给王振发。盐运的兴起,使地处川黔要冲的茅合商业日趋兴旺发达。来自西北、湖广、川滇一带的商人云集茅台,出现了 “蜀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” 的繁华局面。就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,入赘张家的王振发在茅台建立“天和号”经营盐业,迅速成为一方巨富。发迹后的王振发要经常宴请盐商,于是天和号修建了酒房,酿酒宴请客商和亲朋好友。
酿出的酒品质上层,客人饮后赞不绝口。而“天和号” 所以酿出如此美酒,与茅台悠久的酿酒历史息息相关。到清嘉庆年间,茅台镇的酒无论是数量、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,形成了“家唯储酒卖,船只载盐多”的繁荣局面。 正如那个时代有所成就的商人一样,发迹后的王振发捐了一大笔银子给朝廷,用于朝廷和太平军作战的军费,被朝廷封为正五品奉政大夫。水塘村牛心山王振发的墓碑上,“奉政大夫”的宇迹至今清晰可辨。王振发进京朝拜时,“天和号” 烧房所酿酒还作为上贡给朝廷的土特产“天和号”烧房旧址就在茅台镇观音寺村河沟村民组“黑箐子”。残缺不全的断墙和地基,似乎还在向世人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。王振发乐善好施,在仁怀各地修桥筑路,称誉乡间。“仁岸”川盐入黔主要通道之一的茅台至怀阳洞运盐道,王振发曾出资修缮。
清光绪五年(1879 年),王立夫用“天和号”酒房与仁怀大地主石荣宵(中枢人)、孙全太(习水人)共同投资开设“荣太和”烧房。稍后,孙全太退出股份,“荣太和烧坊”更名为“荣和烧房”。1915 年,当时的贵州省以茅合造酒公司名义将“荣和”烧房与“成义”烧房出产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参展,荣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,与苏格兰威士忌、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名酒,茅台酒走向了世界。1935 年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于茅台三渡赤水,当地人民以茅台酒欢迎子弟兵,茅台酒从此和中国革命结缘。新中国成立后,仁怀县人民政府先后将“成义”“荣和”和“恒兴”三家烧房购买或没收,成立了“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”。此后,茅台酒厂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
历史追溯:
王立夫作为三大烧坊品质第一的“荣和烧坊”创始人,1879年时他发现,茅台镇地区原本萧条的酿酒生意,再次繁荣起来,于是他决定创办王家自己的酒坊——荣太和烧坊(后更名荣和烧坊)。

王立夫继承家族世代经商的祖业后,不甘自家酿酒技艺失传便创建烧坊。自酒坊建立以来王立夫潜心研究酱酒工艺改进“12987”酿造技法,并反复试验调酒,加上祖辈传承的工艺,王立夫酿制的酱酒不仅原酒风味独特,调酒的技艺的独到之处也使得整个酱酒口感独特,浓郁幽香。短短几年,他就成了茅台镇名副其实的酿酒大师,造就了“茅酒”的辉煌,孕育了后来的茅酒系列品牌。
自开设酒坊以来,王立夫醉心于调酒,加上天资过人,调酒的技艺炉火纯青。短短几年,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调酒大师。他还优化了回沙工艺环节,将“调味酒”的选取和留存条件进行了整理。茅台地方的酱酒酿造工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1912年“荣和烧坊”的茅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。"茅酒"一举成名,最早开创了茅台酒的辉煌,茅酒因此获"天下第一茅"之称,王立夫也因此获名为“王茅”。

茅酒传承人王丙乾-人物传记二
“荣和烧坊”建于1879年,是家族传承的企业,由仁怀县大地主王荣、孙全太和“王天和”盐号老板合资创办。1949年,王丙乾接掌荣和烧房并扩大生产,使得“荣和烧房”生产能力达到12000公斤,并改进了酱酒的生产工艺,在酱酒品质方面还提出并明确量化了63味中草药酒曲配方,提出了53°为酱香酒最佳饮用度数,造就了王茅酒无与伦比的特殊工艺。因此祖辈创建的只是“王茅酒”的基础,真正引领百年茅酒复兴与传承的则是酱香鼻祖——王丙乾。
是不是合并后就再无“王茅酒”了呢?那答案一定:不是。因此茅之赋就这样诞生了。传承优秀文化是印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使命,尽管有了国酒茅台发扬三大烧坊,但一脉相承是每个中国人历史的夙愿,因此王丙乾后人仍想继续传承和发扬茅酒的酿造技术,于是在“荣和烧坊”原址重建了206口窖池的酒厂,其中还包括清代遗留下来的12口窖池,目前酒厂全年可生产正宗大曲酱香型白酒近3千吨,储存年份酱香老酒5千余吨。
作为当时酒质第一的“荣和烧坊”,除了惯有的古法技艺外,最后一位烧坊老板“王丙乾”的不断改进和诚信经营,也是“茅酒”成为“天下第一茅”的重要条件。

从历史传承上来看,茅之赋出自“荣和烧坊”遗址重建的“丙乾酒厂”,“荣和烧坊”是早期贵州茅台镇三大烧坊之一,1915年获得巴拿马金奖,以品质位列三大烧坊之首。改革开放后烧坊合并组成了贵州茅台酒厂,但烧坊后人仍坚持酿造工艺的传承,在烧坊原址重建了“丙乾酒厂”,原地、原水、原粮、原工艺酿造名震一时的“王茅”。茅之赋秉承着古法酿酒的技艺,以“茅酒”品质打造特色大众酱酒品牌。
贵州省仁怀市茅之赋酒业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08-2023 贵州省仁怀市茅之赋酒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1003382号